expr

老司機的碰碰車倒黴(老司機的碰碰車倒黴作者)

上周周末,帶4歲的兒子到兒童樂園遊玩。

在碰碰車場地,兒子興高采烈地玩瞭好幾輪,仍然意猶未盡。

大概是全神貫註於自傢孩子,我完全沒註意到,一個年紀相仿的小朋友笑嘻嘻地朝兒子“撞”過來。

“砰——”的一聲,孩子們的車碰在一起。起初,我不太在意,直到這個孩子十分隨便地說瞭一句:

“你這個老6!你這個老6!……”

作為傢長,在聽到這個孩子的言辭後,下意識愣瞭一下,然後上網查瞭查。

不查不要緊,一查一激靈。

所謂“老6”,指的是“喜歡玩陰險手段的人”。

當下的情況,這個孩子隨口說出,大概率是因為“好玩”;但站在成人的角度,這個“網梗”,卻讓我格外警醒。

而就在不久前,人民網也下場對“小孩子越來越愛說爛梗”的現象進行點評。

5.7億閱讀,數萬次討論。

評論區更是難得的熱鬧:

“確實爛梗泛濫,有的人知道一個梗就離不開嘴,快要煩死瞭。”

“已經深入小學生內部瞭,侵害小朋友們的精神世界。”

“……”

由此看來,不少網友也是苦“爛梗”久矣。

從官媒的接連發聲,到網友的群情激奮,仔細回看整個事件,給我們的啟發和思考,並不隻是一點。

在網絡文化格外興盛的當下,越來越多的孩子愛上瞭玩梗,覺得好玩、有趣,生怕自己不說就落伍瞭。

但仔細深究,就會發現,事情遠比想象中復雜。

要想厘清事件的是與非,首先要知道“網絡爛梗”這個概念。

要說“爛梗”,先談“梗”為何物。

梗,來自相聲裡“哏”的誤用,指代的就是某種讓人發笑的東西。

它可以是幽默的,也可以是帶諷刺意味的。

但有一個關鍵的要素,是“懂”。

即,說的人抖得出,聽的人接得住。

那,“爛梗”又是什麼?

字面意思,就是“失敗的笑話”。

比如,笑話本身因為無聊、諧音字,或省去主語、不同邏輯等問題,沒法讓你笑,讓你共情,它大概率就是“爛梗”。

以被點名的“雞你太美”這件事來說。

這是一個幾年前的互聯網惡搞梗。

藝人蔡某某在一段唱跳視頻裡,唱“隻因你太美”這句歌詞的時候,因為發音比較接近,就被一些網友指出這個發音像“雞你太美”。

遙想當年,藝人、粉絲與網友掐架掐得不亦樂乎,有心之人便二次創作成鬼畜短視頻病毒式傳播,“雞你太美”因此火遍全網。

再比如,“想你的腿,親你的嘴”。

這是網絡神曲《黑桃A》裡面的歌詞。

成年人基本都知道,這是在形容什麼。由於這首歌節奏非常洗腦,很容易讓人記住,也逐漸火起來。

而它爆火的地方,卻是幼兒園。

不難發現,一些幼兒在老師的帶領下,盡情搖擺,有模有樣。

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這些流行一時的網絡梗,也會漸漸退出歷史舞臺。

可以說,“梗”通過對某事或某物在不同情境的解碼編碼,構建瞭一種全新的話語體系,是一定時期或特定場景下社會大眾心理狀態的折射和群體情緒的流露。

它從誕生之日起,便飽受爭議。

誠然,有一些網絡梗語還是體現瞭網民的創新力,也豐富瞭語言的表達,為日常表達註入瞭獨特的時代活力。

但無可辯駁的事實是,當前大量的網絡熱梗,是一時興起的生搬硬造,簡單粗暴的拼音縮寫,無聊的諧音,以及一些粗俗詞匯的變體。

它們的過分“繁榮”,是對當下人們話語體系的沖擊。

對未成年人的影響,更是不可小覷。

從“爛梗”的誕生來看,每個人都可能是它的定義者和傳播者。

當然,也包括孩子。尤其是,低齡的兒童。

人民網就曾報道過一個案例。

一位網友被4歲的女兒提問:“媽媽你知道恐龍為什麼會滅絕嗎?”

還不等她回答,孩子就得意洋洋地說:“因為它看瞭視頻不點贊!”

作為傢長,聽到這個回答,簡直哭笑不得。

也正如此,不少傢長十分恐慌“網絡爛梗”對孩子未來的影響。

尤其是,學業上。

之前,有一位00後考生的一份語文試卷在網上“一戰成名”。

不是因為他寫出瞭滿分作文,也不是因為他的卷面多麼精致,而是因為他在所有的填空處都寫下瞭“奧力給”。

甚至連分值高達50分的作文,他也是滿篇的“奧力給”。

最終,被閱卷老師判瞭0分。

這句誕生於2016年的“奧力給”,曾在2020年被國傢語言資源監測與研究中心選為年度十大網絡用語。

在全民“奧力給”的語言環境下,中小學的孩子“無一幸免”。他們學習能力強,又擅長模仿,稍加“內化”,便成為自己的口頭禪。

可是,嘴快一時爽,夢醒悔斷腸。

考試成績不會說謊,被耽誤的學業遲早要反噬到個體身上。

最終吃虧的,還是孩子。

據共青團中央、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等聯合發佈的《2021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2021年中國未成年網民規模達1.91億。未成年人觸網低齡化趨勢明顯,小學生的互聯網普及率達95.0%。

在未成年人成長的關鍵階段,性格的形成極易受到外界不利因素的影響。這些極易傳播的網絡梗語,除瞭影響孩子學業,還會阻礙他們的身心健康。

在豆瓣上,就有個名為“那些年我改過的卷子“的小組。在該小組內,作為組員的老師們會不時貼出自己批改到的奇葩卷面與作業答案。

就在前段時間,一位組員老師還曾發帖提示學生們“不要用網絡詞匯”。

原因是,自己的學生在為“舔”字組詞時,組出瞭一個“舔狗”。

無奈的是,很多學生都組出瞭相同的詞語。

“舔狗”一詞作為當下最新,且已被普遍接受的網絡詞匯,正在被小學生們頻繁使用。

一是因為“舔”字實在不好組詞,二是因為“舔狗”一詞過於深入人心。

而作為成年人,大概率清楚,“舔狗”一詞,夾雜多少惡俗和貶低成分。

或許有人會說:

“說著玩玩而已,有什麼大不瞭的。”

殊不知,這些精神“垃圾食品”就像是包裹著糖衣的毒藥。

看似無害,實則一點一滴沁入骨髓。

比如在打著青少年科普旗號的視頻中,就有許多讓傢長深惡痛絕的“白雪公主和貝兒”系列,過早地把“美醜”“窮富”還有所謂的“綠茶”等一些概念,灌輸給孩子;

2分鐘看電影系列,也被如法炮制用來“收割”孩子,

在一個名為《小豬佩奇發生詭異事件》的視頻中,張口就是“註意看,那個房子裡還關著一隻豬……”

最可怕的是,在一些還未成年的孩子心中,這些網絡梗語無形中起著“牽線搭橋”的作用。

比如,白嫖。

有的孩子,在得到別人的幫助後,不僅不會感恩,還會四處炫耀“戰果”:“你看,我空手套白狼,又占一回便宜。”

再比如,YYDS。

這個看似純良的網絡梗語,卻在無形中剝奪著孩子們的表達權。你會發現,無論是天南的,還是海北的,在形容某人某事非常優秀時,清一色“YYDS”。

網友玩梗是不會分級的,網絡對話也不會先問對方年齡,當整個網絡語言環境被各種網絡梗充斥,本就缺乏辨別力的青少年,對這種泥沙俱下的侵襲根本沒有抵抗力。

久而久之,當孩子再回歸到正常語言體系,便無法甄別何為正確和美的文字。

在當下,將青少年與網絡文化徹底隔絕開來,對所有網絡梗語一律隔絕,既不合理,也不可能。

並且,一味的壓制還會適得其反。

尤其是未成年孩子,正是性格和三觀形成的關鍵期,大人越是禁止,他們越是“好奇”。

所以,與其“一刀切”,不如反其道而行之,用適合孩子也切合時代的方法。

關鍵在於,如何恰如其分地引導。

單靠某個個體,力量或許有限,但如果是眾人齊心協力,或有意外之喜。

傢長,要當好第一任老師,陪伴孩子參與更多豐富的課餘活動,

多接觸社會和大自然,有更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而不是每天沉溺於網絡之中。

在孩子遇到低俗的網絡梗語時,更要及時糾正和引導。

學校,要有意識地加強規范使用語言文字方面的教育,幫助孩子正確認識看待網絡,並提高他們對紛繁復雜信息的判斷力。

當然,更關鍵的還是,監管部門及平臺要持續地整治網絡環境,規范網絡文明建設,為讓孩子們“學會好好說話”,創造一個清爽的文化空間。

眾人拾柴火焰高,唯有把多方力量匯集成河,才能形成波濤洶湧之勢能。

我們的孩子,才會在相對健康的語言環境中,獲得良好語言的滋養,豐盈至善至純的內心。

他們會主動思考,也會積極表達。

最後,想跟大傢分享一位老師的話:

“每個兒童在生命最初的幾年,都會有若幹打動父母的話語,那是童年的靈光瞬間照亮成人心底被隱藏和淡忘的珍奇世界。兒童的語言有種凜冽的美,往後多年,類似時刻變少瞭,則是他們在被成人的規則同化。”

沒有一朵花,一開始就是一朵花。

但總有一朵花,會在呵護中長大。

作者:行動派,來源:行動派,敢行動,夢想才生動。關註我們,一起成為行動派。